房间靠墙放着一台机器,就是那个纳米3D机床了。
机床高三米多,长约四米,宽两米左右。
它的工作过程类似于织布机,织布的时候,得起个头,然后一丝一毫的累积,最后形成一块布。
纳米3D机床则是先确定一个基点,然后根据计算机数据,把一定比例混合的材料,经过复杂的控温控压等等融合过程,喷射到基点,形成结构的最初部分。
接着继续喷射,累积,直到做出整体结构。
慕云要这纳米3D机床,是想制造一个类脑结构。
图纸已经有了,就是那天利用脑活动成像仪扫描自己,得到的那个大脑全景图。
现在的问题是用什么材料。
经过这些日子的对比,慕云觉得还是辛苒的材料方案最先进。
那是一种高分子混成材料,制作出来的神经元结构,其性能更接近人脑神经元。而且非常稳定,经久耐用。
再说人脑的结构,首先是颅腔,是安放大脑和保护大脑的结构,其外部,未必非得做成人的头部那样的形状,只要内部能安放大脑就行。
接着是脑膜,将大脑包裹,并固定在颅腔上。
然后才是脑组织,包括神经元,神经纤维,脑组织液,脑血管等等。
慕云要制造的类脑结构和生化机械人的脑结构有所不同。
生化机械人的脑结构侧重计算功能,而慕云的类脑结构侧重脑活动状态。
慕云上前,在万波指导下,将自己的大脑全景图数据导入纳米3D机床的数据库。
万波根据慕云的要求发出指令,几名机械人运来所需材料,纳米3D机床工作起来。
速度很慢,虽然类脑结构体积较小,但那是纳米级别的操作,精细,复杂,工作量很大。
慕云在基地住了下来,琢磨类脑结构的控制。
这类脑结构做好后,应该拥有自己的各种记忆,只要激发出来,就可以再现出许多脑兴奋形态,对应着自己的情绪,语言,印象等等。
怎么控制呢?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就是两个切入点。可以将视觉信号和听觉信号直接传给类脑结构。
另外,还得用机械泵,模拟心脏供血,形成类脑结构血循环。当然那循环的不是血液,而是电解质溶液。
这样,类脑结构的活动状态就更加接近自己的大脑了。
慕云一边等待,一边准备视觉信号输入装置,听觉信号输入装置和机械泵装置。
三天后,类脑结构制作完成。
几名组装机械人过来,将视觉装置,听觉装置和机械泵安装到类脑结构。
慕云指挥机械人,将这套类脑结构装置,放到脑活动成像仪上。
用脑活动成像仪扫描类脑结构。
慕云通过视觉信号输入装置,输入文字“山”的图形。
脑活动成像仪捕捉到类脑结构兴奋形态,解析出一些图像,其中一部分是文字,都是“山”,大的小的,端正的,歪斜的等等,等等。
还有一部分是图像,各种山,高的,矮的,单独的,成群的,还有照片的,画画的,各种各样的山。
慕云尝试听觉信号,输入“水”的读音。
脑活动成像仪解析出的图像都是和水有关的文字和图形。
 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